电网将扩大无人机巡检规模,各级标准加速布局中
2017年1月1日至7月30日,南方电网无人机共飞行作业1670架次,飞行时间18746分钟,相当于2015年和2016年的总和。无人机电力巡检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。与航拍和娱乐相比,无人机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日益凸显,除了近年快速发展的农林植保,电力巡检或将成为下一个大规模应用市场。
市场上升期
相关电力人员表示:传统的电力巡检方式,人员作业风险高、效率低。其所在部门每个月需要翻山越岭完成4394公里的输电线路、7405基高压铁塔巡检工作,劳动强度相当高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,使用无人机后,日常巡检占总人力分配比例从60%降至30%,将更多人力转移到数据处理、隐患管控上。”
全国看,巡检需求随着电网建设越来越多。截至2016年底,全国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达64.2万公里,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超过100万公里。近几年,无人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。“无人机在工业领域的使用处于上升期,才刚刚开始。”
标准体系搭建中
从行业应用来看,由于电力巡检需求不同,目前,市面上用于电力巡检的无人机品牌和种类众多。基本为无人直升机、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三种,每种又有多种结构,例如,多旋翼无人直升机通常有四旋翼、六旋翼和八旋翼等。而且,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、红外等检测设备也五花八门。
针对这种情况,此前已经有相关规范落地。例如dl/t 1482-2015《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》和dl/t 1578-2016《架空输电线路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》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正式实施。
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针对电力巡检无人机的真正的国家标准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规范只能算行业标准,不过尚且够用,还需完善。
不过,该事项已经提上了国家标准委日程。2017年6月,国家标准委、科技部、工信部、公安部、农业部、体育总局、能源局、民航局联合发布了《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
根据《指南》,无人机标准体系的建设初步有了两阶段计划。第一阶段,初步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并重点制定一批市场急需、支撑监管的关键标准。到2020年,基本建立健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,制修订300项以上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。